半月談記者 宋榮俊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就是保護生產力,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就是發(fā)展生產力。正值“兩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,半月談記者走訪遼寧多地,調研生態(tài)修復推進工作,從中探尋重工業(yè)大省甩掉污染標簽、厚植生態(tài)底色的發(fā)展密碼。
為地球修復傷疤
鞍山市因鋼而立、因鋼而興,被譽為“中國鋼鐵工業(yè)的搖籃”,當地人民用鐵與火鑄就了無數工業(yè)傳奇。但作為重工業(yè)基地,鞍山一度陷入生態(tài)惡化的困境。
“二三十年前,我出門都不敢穿白襯衫,不然走幾步就黑了!”市民周先生略帶夸張的話語,透露出鞍山當年“塵土飛揚”的環(huán)境狀況。如今,半月談記者親眼看到的,是繁茂的林木、湛藍的天空。近年來,鞍山市堅持綠色發(fā)展,鞍鋼集團不斷匯聚“綠色動能”,將“兩山”理念貫徹到工作實踐中。
驅車駛離鞍山市中心12公里,來到鞍鋼礦業(yè)大孤山鐵礦區(qū)。這里誕生過許多“第一”:這是新中國第一座恢復生產的鐵礦山,開采出新中國第一車鐵礦石,鐵礦石運往高爐冶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。有數據統計以來,大孤山鐵礦累計采出礦石3億多噸、剝離巖石8億多噸。
2024年6月,大孤山鐵礦結束百余年的露天開采使命,地面卻遺留下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巨坑。當年,大孤山鐵礦露天坑生態(tài)修復工程正式啟動。開采停止時,礦坑最低開采高度為負426米,如今已經回填至負320米。工程完成后,地面將形成172公頃沃土,重建生態(tài)系統。
將巨坑填成平地,費時費力,只是為了好看嗎?面對懷疑,大孤山鐵礦生產副礦長宮長亮解釋:“礦坑回填,首先可以防止邊坡滑坡引發(fā)地質災害;其次阻斷地下水滲漏通道,保障未來地下開采安全。此外,我們選取的回填材料是鐵尾砂,這是鐵礦生產的副產品,回填工程能有效解決尾砂堆存問題?!?/p>
鞍鋼礦業(yè)大孤山鐵礦區(qū)的露天礦坑和鞍鋼礦業(yè)生態(tài)園中的試驗田 宋榮俊 攝
露天礦坑不遠處,坐落著鞍鋼礦業(yè)生態(tài)園。這里曾是大孤山鐵礦的排巖場,堆積著海量的廢棄巖石。
“2003年冬天,我第一次到大孤山鐵礦排巖場,當時只有光禿禿的石頭山。”鞍鋼礦業(yè)生態(tài)園負責人李輝回憶。
2004年,鞍鋼開啟綠化復墾建設。沒有土壤,就把樹木種在裝滿人工制造土的編織袋、柳條筐里;沒有水源,就把礦坑里的水引到山上,建設蓄水池……鞍鋼職工戰(zhàn)天斗地的精神,傾注到了自然修復上。20年來,園區(qū)新增林地411公頃,種植樹木360余萬株,在土地貧瘠的排巖場實現“石頭縫里長樹,粉塵里開花”的奇跡。
穿過阡陌花海、走過葡萄長廊,半月談記者來到一塊水稻試驗田前?!拔覀儗⒍嗬饨卿h利狀鐵尾砂和鹽堿土混合攪拌,打通鹽堿地‘土壤’毛細血管,改良完成后的土地畝產可達1100斤?!卑暗V智維(遼寧)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費啟鷗表示,這樣的固廢物資源化利用模式,將助力無廢礦山的未來發(fā)展。
礦山復綠不僅是鞍山之變:撫順西露天礦從“煤渣”中長出400余萬株喬木灌木;海州露天礦科技賦能“披綠生金”……據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(tài)修復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,2023年,遼寧省開始實施廢棄礦山復綠新突破三年行動,截至2025年上半年,累計完成治理面積33.2萬畝,綠色礦山總量達417家。
守護中國最北海岸線
盛夏時節(jié),海風吹拂。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內,一條海蝕地貌長廊自西向東蜿蜒展開。18億年悠悠歲月,大自然不停揮動刻刀,雕琢出這鬼斧神工的景觀。不遠處的紅海灘上,人工種植的堿蓬草縱情生長,編織出一張火紅的地毯,與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。
誰能想到,這樣的地方,也曾陷入生態(tài)危機——北側的圍海養(yǎng)殖圈,一度“圈”住濕地的生態(tài)功能,養(yǎng)殖廢水直接侵害近岸環(huán)境。
轉機出現在2020年3月。當地開啟退養(yǎng)還灘的修復之旅,歷經4個多月的努力,共修復濱海濕地70.38公頃,修復岸線2124米。修復項目采用無外來物種投放、無硬化工程建設、無廢棄土渣外拋的“三無”措施,具有改良土地、抵御海浪侵蝕功能的堿蓬草被重點應用。
在營口市蓋州市服務中心主任馮源看來,堿蓬草不僅是生態(tài)修復的營養(yǎng)寶庫,還兼具觀賞價值,草叢形成的紅海灘已成為公園的打卡點。
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生態(tài)修復項目是遼寧省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(zhàn)整治修復項目的重點之一。遼寧有著長達2200多公里的“中國最北海岸線”,海洋資源稟賦和區(qū)位優(yōu)勢得天獨厚。近年來,遼寧堅持海洋生態(tài)文明建設,近岸海域優(yōu)良水質比例達到90%左右。
碧海晴空引來生靈歡騰。盤錦市遼河口自然保護區(qū),遼河、大遼河、大凌河攜奔流之勢在此匯入渤海,孕育出世界最大的濱海蘆葦濕地。2015年,盤錦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,8.59萬畝養(yǎng)殖灘涂重現“潮起潮落、蘆葦搖曳”的自然風貌,497種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。灘涂邊,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海豹的呼嚕聲演奏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章。
錦州大凌河口是野生丹頂鶴全球最南端的自然繁殖地。自2009年起,受環(huán)境變化、人類活動等多種原因影響,丹頂鶴的繁殖記錄戛然而止。2016年開始,錦州市在錦州灣、大小凌河口等海域加緊開展生態(tài)修復活動,重現濱海濕地生機。
多只丹頂鶴寶寶破殼而出!現場視頻迅速走紅網絡。2022年起,丹頂鶴連續(xù)3年在大凌河口越冬,成了濕地的??汀!凹t灘綠葦、鷗鷺齊飛”,往昔盛景在大凌河口重現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、東方白鸛、青頭潛鴨等也常常到訪,大凌河口濕地正成為東北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最直觀體現在文旅領域。2024年,錦州旅游總收入340.7億元,同比增長33.2%。
遼海潮涌千帆競。進入新時代,遼寧以“向海圖強”的決心,不斷在2200多公里海岸線上書寫高質量發(fā)展的藍色答卷。